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对我市工业经济的影响与思考建议

  今年以来,受传统需求回暖和新兴需求量开始上涨、巴西等大宗商品主要出口国因疫情导致供给端支撑不足、全球量化宽松货币带来输入性通胀、国际金融资本炒作等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行情报价大幅上涨,6月底反映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CRB指数相比年初累计上涨幅度超过了25%,相比去年上半年最低点涨幅超过了1倍。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中,原材料占比相对较高,价格上涨虽然抬高了进口额,但也推高了我国原材料进口价格和市场流通价格。据海关最新数据显示,1-7月中国原油进口均价为2963.7元/吨,同比上涨26.8%;铁矿砂进口均价为1116.1元/吨,上涨了77.0%;铜矿砂进口均价为15048.7元/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部分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显示(见表1),螺纹钢、线材、聚丙烯、纸浆等材料在国家调控影响下自5月份开始已有冲高回落迹象,但与去年同期价格比,仍处于高位。

  其中,以钢铁为例,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公布的中国钢材价格指数走势来看,5月中旬价格指数为174.8,达历史新高,随后迅速回落至5月底的144.1,到7月末又飙高到153.5,8月末小幅收窄至151.1,仍处于历史高位。

  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引发了中央层面和国家部委的高度重视。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接连三次提到大宗商品价格,12日和19日先后要求“跟踪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市场变化,有效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要按照精准调控要求,针对市场变化,突出重点综合施策,保障大宗商品供给,遏制其价格不合理上涨,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中央政策出台效果明显,5月19日当天大宗商品价格随之暴跌,其中螺纹钢和铁矿石跌幅最大。5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纾困和发展时,再次指出要多措并举帮助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应对上游原材料涨价影响。

  到了8月,尽管大部分原材料价格已冲高回落,但8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仍强调,要“完善并落实重要原材料价格上涨应对方案,合理增加国内生产,科学组织储备投放,强化重点商品市场联动监管”,这显示出国家对原材料上涨的密切关注。

  国家部委也频频出招。5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国资委等五部委召开会议,联合约谈了铁矿石、钢材、铜、铝等行业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重点企业,要求不得囤积居奇、哄抬价格。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再次强调要做好铁矿石、铜、玉米等大宗商品价格异动应对,及时提出综合调控措施建议,强化市场预期管理。6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决定分批次投放国家储备铜铝锌以稳定有色金属价格,7月5日和7月下旬分别投放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储备,9月23日,长江有色市场铜价为69000元/吨,较今年最高点下降13.1个百分点,预计仍将继续波动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总理在宁波考察时也特别指出,要想方设法做好大宗商品的保供稳价工作,合理引导市场预期。既要适当储备、进行调控,又要打击囤积居奇,以支持企业应对成本上升等经营困难,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

  细分来看,我市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原材料价格大大上涨短期内对我市工业经济的影响分化明显,长期看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因所处产业链位置不同有所不同,上游企业抗压表现好于中下游企业。

  一方面,短期内对上业有正面影响。石油加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上游原材料行业,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市场需求回暖等因素推动,短期内受益较大。突出表现在部分龙头企业调高了产品出厂价格,叠加去年购进的原材料价格较低,使得原材料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显著增强。1-7月,全市化学原料、石油加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行业利润增速分别达到104%、621%、333.5%、110.9%,明显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但也应看到,上业利润增速有所放缓,如7月末化学原料、有色金属等行业利润增速分别环比收缩29.9和8.2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对装备制造等中业以及汽车、服装、家电等下业有负面影响。由于中下游企业购进原料成本大幅提高,短期内又无法通过提价将成本压力向消费端传导,购进价格与出厂价格的剪刀差越来越大,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持续挤压。以注塑机行业为例,铜、尼龙等原料接连上涨,成本压力较大,但由于行业竞争激烈,为继续抢占市场份额,不敢随意提价。如某塑机企业受热轧板从4000元涨至6800元、板筋从5000元涨至7500元等因素影响,导致利润已从8-10个百分点削减到0-3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继续接单生产的积极性。

  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带动全市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PPI)自今年3月起结束了连续26个月的同比负增长,4月起工业生产者购进、出厂价格剪刀差扩大。8月全市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27.5%,高于出厂价格17.1个点,剪刀差自4月份以来持续保持在15个百分点以上(见图2)。多数行业受到影响,在购进、出厂价格列入统计系统重点监测的19个制造业行业中,8月份有13个行业购进价格涨幅高于出厂价格涨幅,特别是部分中下业剪刀差更加明显,如橡胶塑料制品、金属制品、通用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等行业剪刀差分别达到14.7个、19.4个、14.8个、5.7个、2.7个百分点。随着部分行业企业前期储备的原材料逐渐消耗殆尽,行业利润受原材料上涨压力影响逐渐显现,部分行业利润下滑严重,如橡胶塑料制品和电气机械行业1-7月利润较二季度分别回落11.2个和21.9个百分点。不过受减费降税政策、企业管理提质增效等因素带动,我市工业利润影响整体可控。

  据对1268家工业企业问卷调查显示,56.6%的企业反映原材料价格波动已成为生产经营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从企业生产经营层面来看,原材料涨价的影响逐渐从上游向中下游乃至消费端传导。

  一是议价权较强、容易向上下游转嫁的企业订单较为平稳,利润仍旧可观。如我市某浆纸有限公司购进原材料木浆涨至3900元/吨,涨幅为9.8%;而出品的白卡纸涨至6000元/吨,铜卡纸9800元/吨,涨幅分别达39%和100%,目前企业产销平衡,订单状况良好,但下游企业多呈观望态势。

  二是议价权较弱、不易向上下游转嫁的企业订单短时间内暴涨,利润却较为微薄。制造业下游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竞争激烈,供给能力比较充足,原材料涨价过快过高对其冲击较大。广大中下游企业议价能力不强,对成本压力的传导和消化能力较弱,为抢占或维持住市场份额,企业利润受到被动挤压,出现“虚假的繁荣”,表面生产一片红火,实则无利可图,甚至出现亏本生产的局面。以纺织服装类企业为例,近期越南、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疫情再度趋紧,印度出现新的病毒变种,大量纺织短期订单回流国内,我市不少纺织服装企业承接了一波回流订单,企业订单良好、接近满产运行,但该类订单多为中低端加工产品,产量小、交货期短、利润低,企业后续接单较为谨慎。

  三是原材料大幅波动对企业生产预期带来负面影响。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对原材料价格大面积上涨的应对能力不足,对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有限,对后期走势研判没有把握,不可避免影响接单积极性,不仅不敢接长单、大单,而且抑制了企业投资意愿,对工业生产的稳定性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部分企业已经因此影响了生产。

  面对原材料涨价,我市许多工业企业尤其是议价权较强的重点龙头企业纷纷采取不同应对措施变相“自救”,部分中小微企业则持观望态度“待救”。

  一类选择自我消化或向上下游传导。这类企业多为有议价权的重点龙头企业,往往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主动加强分析研判,提前选择合适的套期保值时机与恰当的保值数量比例,或将一部分原材料上涨压力向上下游传导。如我市某家电企业不仅每周加强与咨询公司的研讨,提前对铜、塑料粒子等原材料进行战略性锁价,还积极运用期货等金融工具的套期保值功能,锁定远期成本,将不确定的风险降至较低水平。

  另一类选择观望生产或消极怠工。这类企业往往规模不大,议价能力弱,只能被动应对,即便利润挤压也必须接单生产,往往陷入零利润接单甚至越生产越亏损的窘境。或由于无法消化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影响,宁可停产也不愿亏损生产。据对慈溪900多家企业问卷调查显示,有22.4%的企业表示会放弃部分订单。

  下半年来,原材料受“两重一新”项目陆续开工、全球经济持续回暖、流动性环境宽松等因素影响,预计仍将高位运行,但随着海外疫情形势趋稳、国家调控政策成果显现等,将呈现“同比涨幅逐月缩小,环比增速由正转负”走势,且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形势的判断,建立健全大宗商品的价值监测机制,密切跟踪监测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及时发布权威的行业运行、社会库存和供需信息,稳定市场预期。重点加大对原油、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专项监测力度,持续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分析,及时发现和稳妥处置潜在风险,积极疏导因原材料上涨引发的市场恐慌。引导重点企业带头维护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秩序,依法合规有序经营,促进上下业协调发展,维护行业良好生态。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干预,加强大宗商品期货和现货市场的联动监管,对重点品种的价格和异常交易进行监控,严厉打击原材料囤积居奇、炒作抬价、串通垄断等非法牟利行为。

  鼓励企业千方百计拓展原材料供应渠道,加强与主要原材料国际供应商的对接谈判,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利用期货市场合理引导未来市场预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合理有效运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应对风险挑战,通过合理有效的套期保值、多重货币结算、锁汇操作等来规避外汇风险,控制生产成本,将不确定风险降至较低水平。注重通过创新缓解成本压力,鼓励企业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改造方式降成本、提效率、谋转型,积极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提升产品定价权。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生铁、废钢等零进口暂定税率,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对废旧原材料进口加工给予支持,提高废钢、废铜等可循环替代品的使用比例。畅通物流运输环节,减少因运力短缺导致的运费上涨和商品跨区域调配不畅导致的价格持续上涨。

  积极做好企业减负降本工作,落实好减税降费、普惠金融等支持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的优惠减免政策,加强市场调节,努力缓解价格持续上涨对企业造成的冲击。鼓励企业探索新型融资方式对冲原材料上涨,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发展供应链融资,引导新型制造企业围绕知识产权、股权等新型抵质押方式推出系列信用融资产品,引导绿色制造企业探索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绿色金融产品。对议价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开展企业联合采购等活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企业议价能力。探索培育大宗商品场外交易商群体,开展相对风险的评估和定价,通过场外市场和期货市场进行风险转移和对冲,助力实体企业稳健经营。

  作者:胡佳艳,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硕士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