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红颜色中竟藏着一个秘密

  红色系、粉色系、橙色系、裸色系、灰色系、紫色系、黄色系,还有一连串怎么也记不清楚的色号,口红这么多的颜色又是怎么来的呢?

  早在原始时代,人们就开始利用天然材料制作口红了。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时期的乌尔皇后使用白色的铅和红色岩石制作唇彩,而中国使用口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则详细记载了制作口红的方法。

  根据其状态,可以将口红分为两大类:固体口红,又叫唇膏;液体口红,包括唇釉、唇蜜等。口红的主要成分包括蜡、油脂、软化剂、着色剂、和一些其他成分,如香精香料、抗氧化剂和防腐剂等。

  不同的成分起着不同的作用,油脂和蜡构成了口红的基底,使口红能够凝固、持久,常见的有荷荷巴油、石蜡油、橄榄油、羊毛脂,蜂蜡、棕榈蜡和蜜蜡等;软化剂可滋润唇部,增加颜色的附着力;香精香料可以掩盖原料原有的味道,赋香以提高使用感;而着色剂,则是口红颜色的直接来源,我们熟知的豆沙色等不同的色号就是着色剂的颜色带来的。

  着色剂大致上可以分为颜料和染料两种。颜料一般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有机溶剂。颜料的附着力很差,在使用的时候需要磨细以后分散在基质中,并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进行固定。

  颜料按结构可分为无机颜料和有机颜料,无机颜料主要有二氧化钛、氧化铁、氧化锌、炭黑等,有机颜料主要有偶氮颜料、菁等。塑料工业中常用颜料作为着色剂,绘画用的一些矿物颜料就属于无机颜料,如用来绘制《千里江山图》的孔雀石、蓝铜矿等。

  染料是可以溶于大多数溶剂,附着力相对较好的有机物,像纺织印染工业通常用的就是水溶性染料。

  从来源方面,着色剂可大致分为天然着色剂和人工合成着色剂。天然着色剂来源于动植物、微生物和矿物。从植物中提取的有胡萝卜素、姜黄素、花青素等,从动物中提取的有胭脂虫红、紫胶红、胆红素、血红素等,核黄素、红曲色素等则是从微生物中提取得到的。人工合成着色剂来源于化工产品,是以苯、甲苯、萘等煤焦油成分为原料,经磺化、硝化、卤化、偶氮化等有机反应合成。

  口红的颜色通常是由两种或者多种着色剂混合调配而成。除了显色,有些口红为了达到珠光的效果,还会添加一些珠光颜料,如云母-二氧化钛、氯氧化等,这些颜料随着涂抹厚度的不同能呈现出不同的珠光色泽。

  口红和人的嘴唇非间接接触,不可避免地会一部分,因此口红中使用的着色剂要求很高,一定要遵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内的相应原料要求。只要在限定的合理添加剂量及应用限制范围内使用是没有一点安全问题的。

  最初人们使用的着色剂绝大多数都是天然着色剂,譬如从商朝起人们就开始提取红蓝花花瓣中的色素制成胭脂,但是由于天然着色剂的不足,人们开始转而生产合成着色剂。

  最早期的合成染料都是从苯胺出发的,这个分支被称为苯胺染料。苯胺染料的优点不少,主要是色彩多样,着色牢固,耐洗耐晒,这些都是天然染料不能够比拟的。

  最早合成的染料是苯胺紫,出现于1856年,由英国化学家珀金在协助霍夫曼合成奎宁时意外发现。后续珀金还合成了茜素,霍夫曼也合成了许多染料如品红和霍夫曼紫。1858年与1860年间,德国人又合成了苯胺黄以及苯胺黑。

  着色剂大范围的应用于食品、药品、塑料、橡胶、化妆品和纺织印染等行业,尤其是饮食业。颜色是食品主要的感官质量指标之一,不一样的颜色会引起人们对其味道的不同联想,继而影响食欲。因此,食品在制作的步骤中经常会使用食品着色剂——食用色素。

  食用色素分为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天然色素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如β-胡萝卜素经消化吸收后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但是天然色素上色效果差,对光、热、pH等敏感,保色效果差,成本高昂。

  人工合成色素则具有色泽好、着色稳固、价格低的优点,但是几乎所有的人工合成色素都不能在人体内转化为营养的东西。在此意义上,天然色素的使用比起人工色素而言,更为健康。

  另外学术界对人工食用色素的安全性仍存在争议,人工色素的毒理学数据并不全面,特殊群体如儿童、过敏体质或患病人群摄入人工食用色素依然存在风险和安全风险隐患,可能会引起过敏、多动症等不良反应和疾病,甚至致癌。

  然而许多天然色素提取自植物,一些植物在种植、收获及工艺流程中可能会感染霉菌,例如玉米容易含黄曲霉毒素,这样,从玉米中提取的色素的安全性就得不到保证。同样地,如果植物原材料受到重金属污染或存在农药残留,色素在提取的过程中也会被污染。

  不管是天然色素还是人工色素,在使用时都需要严控用量,加强安全检测。食品添加剂联合专业委员会公布了一些色素的毒理学评价结果,提出了人体最大日摄入量(ADI)的参考值。现有研究根据结果得出,在安全剂量下,普通成人食用含天然或人工色素的食品相对安全。而儿童、过敏体质者以及患病人群可以尽可能的避免食用含有人工色素的食品,以减小风险。

  人工色素作为饮食业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可能被禁止或取缔。只有在人工色素的开发、应用过程中准确地识别、控制危害,严格地进行安全性和毒理性综合评价,其安全性才能得到一定效果的保证。

  开发新的多功能天然色素,改进色素的提取和加工工艺,提高其稳定性,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为天然色素打开更为广阔的商业性应用平台,这也是天然色素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