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记者刘菊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2007年棉纺织行业经济景气分析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将新安装1000多万细纱锭,年增纱产量150万吨,年底纱产量将超过2000万吨,以此产量计算全年用棉量将超过1300万吨。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表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国内棉花产量仅有673万吨,棉花的缺口将进一步拉大,必将导致国内、国际棉花价格的上涨。
记者了解到,棉花在我国棉纺织产品成本中约占70%。棉花的价格变革、质量、产业政策及其进口配额体制对棉纺业乃至纺织工业全行业影响极大。棉花供求缺口将是我国纺织行业今后长期面对的主要矛盾。
徐文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我国棉纱线万吨,预计用棉量将达到2400万吨,届时我国的棉花产量如能达到700万吨,棉花供求缺口将在1700万吨左右,将有70%左右的棉花靠进口解决。
“这样的状况是难以想像的,不可能把世界棉花产量的80%以上都供给中国。因此,棉纺织企业应自觉控制棉纺能力的增长,防止产能过剩,改变产品结构,均衡、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徐文英说。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记者刘菊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2007年棉纺织行业经济景气分析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棉纺织行业市场运行质量下降,棉价持续上涨,纱布市场行情报价却一直下跌,大众产品竞争更激烈,保本运行是许多企业的现状。
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棉纺织行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917亿元,同比增长26.05%;实现总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50.52%。
虽然从这些宏观数据看,棉纺织行业销售及效益都不错,但经过调查,企业普遍反映今年不如去年。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认为,这可能与统计的企业数大幅度的增加有一定关系。此次景气分析报告中列入统计的规模以上棉纺织企业9593户,比去年增加2448户,一年增加的企业数相当于2000年全行业的企业总和。
报告显示,1-5月285户大中型国有棉纺织企业亏损面42.46%,同比多亏1.06个百分点,实现总利润只有0.75亿元,同比降低37.56%;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产销率下降1.54个百分点。
根据对理事单位以上棉纺织企业的抽样调查,72%的企业认为市场供大于求,85%的企业认为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提高、产品价格下降是企业利润率降低的两个影响因素,45%的出口企业出口额下降,40%的企业产品价格下降,60%的企业认为电价、人力成本的上涨对企业影响较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国内棉纺织企业大量使用国产棉花,棉花市场行情报价稳步上升,5月中下旬后开始较大幅度上涨。目前每吨标准329级棉花从年初的12700元上升至14000元以上。新滑准税的实施,使外棉价格基本与国内棉价持平甚至高于国内棉价,进口棉失去了价格上的优势,1-5月我国只进口棉花92万吨,同比下降55%。
徐文英认为,棉花供求缺口将是我国棉纺织行业今后长期面对的主要矛盾。
抽样调查显示,74%的棉纺织企业认为原材料价格是导致公司制作成本增加的重要因素,超过50%的企业认为滑准税率的调整影响了他们对外棉的使用量。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记者刘菊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2007年棉纺织行业经济景气分析报告》显示,1至5月285户大中型国有棉纺织企业亏损面42.46%,同比多亏1.06个百分点,实现总利润只有0.75亿元,同比降低37.56%;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产销率下降1.54个百分点。据理事单位以上企业抽样调查,45%的出口企业出口额下降,40%的企业产品价格下降。目前产品利润低于3%的企业已占棉纺织全行业的64%以上。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表示,除了出口退税率下调、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棉价上涨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棉纺织行业微利、亏损的重要原因还在于行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固定资产盲目投资增长较快,中低档产品供大于求、同质化无序竞争非常严重。而注重品牌建设和技术进步,加快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是保证棉纺织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2007年棉纺织行业经济景气分析报告》显示,1至5月我国棉纺织行业实际完成投资247.04亿元,同比增长32.6%。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去年以来,全国中部、东部地区新上棉纺织项目的积极性高涨,各地区新上项目比比皆是,但绝大多数的投资者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产品定位不明确,以数量打拼市场,以生产大众产品为主,量大价低,产品档次低,有些甚至以不平等的条件“招商”,加剧了市场的激烈竞争,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目前中低档的纯棉纱线以及坯布供大于求基本没利润,”徐文英说,“各棉纺织企业一定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使用先进的棉纺织工艺技术、推进技术进步中,加速淘汰陈旧落后棉纺织设备。同时,自觉控制棉纺能力的增长,防止产能过剩,改变产品结构。”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大规模投资低水平纺纱厂的市场风险慢慢的变大,一旦跟不上市场的快速变化,产品供大于求,必将使一批管理相对落后的企业、附加值低的产品、适应性差的棉纺锭被淘汰。能预见,如果低水平重复建设继续下去,新一轮重新洗牌将会重演,那时的行业损失将是巨大的。近几年棉纺生产能力增长很快的山东、江苏、河南、福建等省份,应该要依据国内外的市场需求,进行有关的棉纺织产业预警。
徐文英介绍说,近几年,我国一些优秀棉纺织企业通过努力,注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品牌建设,产品附加值得到了提高,涌现出像际华集团、鲁泰纺织、安徽华茂、无锡一棉、广东溢达集团、聊城华润等一批行业的佼佼者。
据际华集团董事长刘三省介绍,仅2006年际华在技术改造方面就累计投资6亿多元,目前已淘汰了全部落后织造设备。际华开发的天丝、木代尔、竹纤维等纱线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形成批量生产能力,还掌握了60支以上纯竹纤维生产等一批核心技术并进入产业化发展,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
“由于棉纺织产业基础大,我们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紧推进以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比重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重视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只有这样,行业才能均衡、可持续发展。”徐文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