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江西榜首家纺织厂——久兴纱厂

详细介绍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讨文章,在“冯晓晖”“浔阳叙话”两个大众号上首发,并在国内干流自媒体网站(今天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络方式见主动回复。

  纺织业为吾国固有乡村工业之一,其开展前史,可溯诸远古。然纺纱织布之技能,代代相因,未脱离小规划手工业之规划。在闭关自守的时代,尚可保持不堕。自战后,门户大开,新式机器棉织品,即如火如荼,源源输入。

  在我省来说,早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 即由九江关输入国外棉纱 219 担,今后逐年添加。至光绪三年(1877)逾越千担以上,至光绪十二年(1886) 逾越万担以上,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 间达十数万担以上。后更日新月异,至民国三年(1914)超出 23.5 万担,构成空前之纪录。一起棉布之输入,在光绪三十年已在 40 万担以上,今后每年虽凹凸不同,然亦未曾跌落在 30 万担以下,民国五年(1916)曾达 70 万担。

  因为外国工厂主出产洋纱布效率高,成本低,价格廉,使我国传统的土纺土织深受其冲击。早在 1846 年,闻名的经济思想家包世巨就谈到:“近来洋布大行,仿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多半。”(见包世臣:《答族子孟开书》,见《安昊四种》,第 26 卷)因为许多布业在选用洋纱织布,就“严重地影响了”纺纱职业这个许多贫穷妇女的靠山。(姚贤镐:《我国近代对外贸易史材料》第 3 册 1963 页)

  面临乡村破产,经济溃散的局势,国内有志之士,曾提出学习国外,复兴实业,富国强兵的建议,但处处遭到外国本钱企业的架空与冲击,苦无开展时机。1904 年榜首次世界大战迸发,欧洲各国无暇东顾,棉纺织品进口锐减,给我国棉纺织业的开展以极好时机。久兴纱厂即兴办于此刻,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前史。现将久兴纱厂所走过的路途,回想如后,遗漏之处,请识者教正。

  1919 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原江西省长陶家瑶,在上海约请赣籍政、军、工商界和知名人士协商在江西兴办纺织工厂。所以建议集资一百万银元,组成“久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大股东有政界陶家瑶,军界张勋宗族代表为张泌亭,商界有盐业巨擘周扶九等。公推陶家瑶为董事长。其时,先父朱仙舫在上海恒丰纺织新局任工程师。陶家瑶屡次到平凉路“遂庄”的我家寓所,约请先父为“久兴纱厂”规划二万锭的规划使命。先父以事关复兴江西实业,为家园出力,义无反顾,故怅然许诺。并亲赴南昌、九江两地挑选建厂地址。权衡一再,以为在九江建厂,包含买地建厂、交通运送、质料供给、产品营销售卖、劳力来历、人才招聘、机器收购、水源气候等等条件,均优于南昌,故决定在九江建厂。

  九江厂址,初选在九江地形较高的九华门、花果园一带,但因地皮索价过高未成,遂改组在官牌夹。此处虽地形较低,需求填高厂基约一米左右,方能与南浔铁路路基平齐,但填高后费用,仍比九华门地价廉价许多,且运送便当,铁路车皮,可停在厂门口装卸物资;水运船舶,可靠在电厂码头邻近卸货。每年节省运费较为可观。

  久兴纱厂机器,选购其时较为先进的美国沙可洛威尔厂制作,1922 年出厂的设备。事前某外商洋行,曾向先父推销外国旧纺纱机,并许以价格实惠,佣钱优厚。先父不为厚利所动,以为建造纱厂,是谋福江西公民的一件大事,不能买旧机器滥竽充数,遗患无量,故严词拒绝。

  1922 年,“久兴纺织厂”开端装置纺机,连续开工投产,先父任司理。这是赣人自己规划,自己装置,自己办厂的榜首家纺织企业。“久兴”投产后,事务较为兴旺,年年均有盈余。所出产的“庐山牌”棉纱投放商场后,热销省内,求过于供。怅惘好景不长,因为董事长陶家瑶官迷心窍,抽走厂里资金去捐官职,致使困难,出产难以保持。在此状况下,先父愤而辞去职务,于 1927 年离浔去沪,进上海申新纺织总公司,任申新五厂厂长职务。因收拾“申五”卓见成效,其后又接任“申新”二厂、七厂厂长。

  “久兴”董事长陶家瑶抽走厂里资金,引起董事之间冲突。陶、张两家大股东互争”久兴“操控权,张勋的宗族推张泌亭驻厂,陶家瑶则派其弟四子陶西白驻厂,两边争权夺利,日甚一日。员工莫衷一是,管理混乱,出产日薄西山。“久兴”续任司理是原九江商会会长王试蓉,任职数年,终未能使“久兴”摆脱困境,百般无奈,只好向上海银行财团借款,牵强保持开工,而财权则受上行财团操控。与此一起,“久兴”欠慎昌洋行的纺机及原动机价款,延迟数年,无力偿付,两边乃涉讼于原九江地方法院。“久兴”官司失利,不服上诉。1934 年经原江西省高等法院判决,“久兴”悉数产业归慎昌洋行一切,以补偿债款。从此,我省最早兴办的纺织工厂,遂落入美商慎昌洋行之手,沦为外资企业。

  “久兴”判归慎昌洋行一切,先父在沪得讯后,深为怅惘。1935 年,他离沪至汉,与汉口商会会长黄文植协作,建议安排“利中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股本银元 40 万元,向慎昌洋行租办久兴纱厂,并改名为“利中”纱厂。推黄文植为董事长,先父任司理,工程师有朱应奎、吴毓初、事务科长为邱光庭。“利中”纱厂复工后,厂务欣欣向荣,获利颇厚。庐山牌棉纱种类 16 支及 12 支,又热销于省内。1936 年,先父兼任复兴实业公司承办的汉口榜首纱厂司理。因长驻汉口,故选拔邱光庭为“利中”厂长,掌管日常作业。

  1937 年,日本军国主义故意制作“芦沟桥事情”,迸发了我国前史上闻名的抗日战争。1938 年,日军侵吞南京,溯长江西上,九江、武汉相继紧急,日军飞机轰炸九江,“利中”办公楼及清花车间邻近空场上,落一炸弹幸未伤人,但烽火日紧,“利中”不得不罢工斥逐。

  1945 年 9 月 15 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抗战成功,举国欢腾,9 月 20 日,先父乘民生公司成功后首航轮“民族”号,由重庆东下至汉口,我同轮同行。

  抵达汉口的那一天,正巧是中秋佳节,同沦亡区阔别多年的亲朋,战后余生,成功重逢,喜不自禁,自不待言。在汉口,咱们住在复兴实业公司办事处。先父得悉“复兴”及“利中”战后的榜首手材料后,搭船离汉赴沪,出任原我国纺织建造公司上海第十六厂厂长。途经九江下船,实地查询“利中”纱厂状况。咱们耳闻目睹,战后“利中”纱厂满目凄凉,今非昔比。厂房内部,空空如也,机器被搬家一空,车间成为养马之厩,马粪遍地皆是,臭味难闻。整个“利中”纱厂,被陆军某军的一个车械所所占用。

  “利中”纱厂机器为何会被搬家一空?经了解,本来战初国军从汉口作战略转移时。曾将汉口日商“泰安”纱厂的二万锭机器,拆迁重庆,成为战时的军政部纺织厂。武汉沦亡时,日本遂将“利中”纱厂的机器,补偿给“泰安”纱厂。因而,“泰安”将“利中”机器悉数拆迁,分批运往汉口,放在汉口榜首纱厂库房。有一部分机器则在运送途中,铁驳被盟军飞机炸中,沉于江底,地址在九江上游约数十华里的高家湾。

  我将查询状况陈述先父,请与上海慎昌洋行联络,派代表前往查询。不久慎昌派代表柯柏来汉,我伴随柯柏在汉浔两地实地查询。柯柏返沪报告后,慎昌决定将剩余纺机及原“久兴”厂悉数产权评价出售。先父得讯后,当即与赣沪政界、金融界、工商界人士邱训谦、王建名、马元凯、龚伯循、吴健陶、余建丞、王德兴、陈志恒等集资数十万美元,组成“兴中”纺织公司,向慎昌购得原“久兴”纱厂悉数产权。“兴中”初推龚伯循为董事长,旋龚离沪去港,改推先父为董事长兼司理。邱训谦任副司理,李群化任厂长。我任保全工程师,后调任工务处长兼作业工程师。洪吉安任作业工程师,后改任保全工程师。李祝三任事务处长。

  1946 年,“兴中”复工安排组成后,上海方面由邱训谦担任,汉口方面由李群化担任,九江方面由我和洪吉安担任,活跃准备复工。其时首要抓三个方面的作业;一是在沪延聘保全技能人员和收购机器物料;二是将存汉机器运回九江;三是雇请潜水员打捞高家湾沉机,并活跃安排力气,进行整机配套装置。通过几个月的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总算配套装成 8 台细纱机,构成 3200 锭的出产能力,并于中秋节前,出产出榜首批 20 支庐山牌棉纱,供给商场。这样,使员工充满了期望,鼓动了斗志。尔后,该厂边出产边装置,到 1948 年末,有 18,000 纺锭投入出产。

  1949 年 5 月,广西部队撤离九江,市内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兴中纱厂不得不宣告暂时罢工,并安排护厂队进行护厂。5 月 19 日,九江治安呈真空状况,当晚一些无编号的杂牌部队,冒称,欲强行进入厂内,进行接收,并要挟护厂队缴枪。护厂队据守自卫,不为所迫。及至天明,上街探问,方知昨晚为来历不明的王公霸部队打扰。黄昏,我国公民进城,九江解放了。市民和员工举办聚会,欢庆成功。

  是年 6 月,涨水时期,九江水位虽不很高,但兴中纱厂西北角防汛围墙,因年久失修,势将坍毁,有被洪水侵入的风险。尤其是梳棉针布如被水浸,将影响开工。是时,正值吃晚饭的时分,我见状况危急,当即告诉住厂宿舍及厂邻近的保全工及有关男工,于吃完晚饭后,当即到厂办公楼前紧急调集。一时调集者凡数十人,分红两个大队,榜首大队为拆车队,以梳棉保全工为主。其他作业保养工合作,专门担任拆梳棉锡林、道夫针布及盖板。第二大队为运送大队,专门担任合作拆车队,将拆下的梳棉针布,

  妥善地运送到指定的安全地址。通过几个小时,站在没膝的水中严重作战,到晚上 11 点多钟,悉数数十台梳棉针布已安定脱险。来日,我将抢救梳棉针布状况向李厂长报告,厂长对抢收针布的干部工人,深表嘉许,奖给每人棉纱两小包。水退后,兴中当即整机复工出产,并以棉纱数百件支撑其时旧公民币在市面上流转,为援助解放事业作出了奉献。

  解放后,兴中复工初期,出产一度不行正常。为摆脱困境,兴中纱厂资方即请求江西省政府接收,改为公私合营企业。1949 年 12 月,省政府正式同意兴中纱厂为我省最早的公私合营企业。并委任肖善荣为兴中公方厂长,李群化任私方副厂长。兴中公私合营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公方厂长有效地掌管了作业,工人的出产活跃性大为进步,使出产得到迅速开展。

  1951 年,该厂向长沙裕湘纺织厂购进原常德纺织厂的 3456 锭配套的纺纱设备,这批纺纱机,均为上海大隆机器厂仿外国机型制作的。这些设备装置投产后,使兴中出产能力到达 21,456 锭,榜首次超越原“久兴”20,000 锭的规划。1952 年使用细纱每台 320 锭,接长为 400 锭,有剩余的车头及机器零件,再配套装成沙可洛细纱机 12 台。尔后又向上海增购复泰细纱 38 台,及前后纺配套设备。到 1953 年末,“兴中”已具有纺纱锭 40,000 余枚,线 余枚。在公私合营后的 4 年内,“兴中”出产规划大开展,产值翻了一番多,同解放前 30 年的旧厂比较,等于增建了一个厂。

  久兴——利中——兴中——九棉一厂。作为工业的代表与影响力最大的企业,它的前史便是九江的近代工业史。其实九江近代工业的开展远不如省会南昌,但久兴却是个破例,解放前它是除萍乡煤矿外江西最大的工业公司之一,两千余人的企业规划就现在来看也是庞然大物。它对这座城市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可以说你在街上遇到十个老九江人,最少有三个和九棉一厂有关。

  编者最近在收拾九江工业遗产项目,很想将九棉一厂录入进来。怅惘的是,现在它基本上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残迹,它所留下来的,只要故事。

  关于这座工厂,它的兴办人朱仙舫,编者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九江文史】冯晓晖 —— 朱仙舫与民国江西榜首厂》。本篇作者朱寿楠,是朱仙舫的儿子,曾署理父亲住持作业。请注意本文配图中的兴中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名单,榜首位便是作者的姓名。

  [作揖][赞]!该文引用了较多的朱寿楠回想和前史相片,文字功夫和史料比《九江一棉厂志》愈加详尽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