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的“60后”他们赶上了每一个好时代

详细介绍

  有没有发现,身边有这样一批人,不但是广场舞主力,更是大有成为摄影、钓鱼、旅游、自驾等令许多人羡慕的休闲消费主力。你的观察没错,这批每月领着退休金,不用996的退休一族,正在成为当下中国生活最为惬意的群体。

  你可能会说,退休后本来就没有压力啊,但是他们却与普通意义上的退休群体不同。

  这批退休族大致以60后为主力,这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一波银发潮,因为中国“婴儿潮”一代人,到现在正好是退休的年龄。1949年以来中国有三次婴儿潮,但是只有60年代那一波才可算是真正的中国婴儿潮一代人,因为这一次婴儿潮最大、也最有影响——他们几乎赶上了每一个好时代,造就了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人口红利,见证了中国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变,也参与到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他们是幸运的,也是让人羡慕的。

  这波婴儿潮主要是60后(1960年到196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确切开始时间是1962年。这次婴儿潮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持续时间最长,从60年代初持续到70年代初,70年代中国就开始鼓励计划生育了;二是生育率最高,在1959-1961三年饥馑时代之后,中国人补偿性生育来势很猛,人口出生率在30‰~40‰之间,平均达到33‰,尤其是1963年出生人口达到2934万!这是中国历史上生育人口最多的一年。

  对于这波婴儿潮来说,幸运的是不再挨饿,虽然那个时代物质条件还是很差,生活还很艰苦,但是那种质朴纯真的生活,是他们一生的怀念。

  那时,主食一般就是玉米、高粱米、红薯等杂粮,做成玉米贴饼、窝窝头等,偶尔会有馒头、面条等“奢侈品”,南方则是白米饭。高粱、红薯虽然难吃,但是在那个时代却是中国人能够裹腹的选择。因为高粱耐旱、抗涝、耐高温,在红土地,甚至黄土高原的黄土上都可以种植,比玉米好种多了。

  那时候的农民撒一把高粱种子在地里,不要过多地养护,它们也能自然成熟。红薯的优势也很明显,无论平原山地都能生长,产量也不低。但无论是高粱还是红薯,吃多了会消化不良,出现腹胀、便秘……这都是一代人的难言之隐。

  那时候,人们穿衣都很朴素,男女服装归于一统,女装趋向男性化,“绿色军装”“劳动服”是流行的样式。但做衣服还要看布票是否充足,1969年按人口平均的棉布基本定量为16尺1寸,因此很多衣服是穿了又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这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60年代初,中国很多省市已基本消灭天花、古典型霍乱、黑热病、回归热等,婴儿存活率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是出现婴儿潮的重要原因。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要接初种(种痘,即接种预防天花的牛痘),成人也要接种以提高免疫水平,不但极大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也提升了中国人的整体颜值——因为天花导致的麻子脸几乎见不到了。

  婴儿潮一代还感到幸运的是,他们大部分人接受了完整的基础教育。60年代中期,中国入学率只有一半左右的入学率相比,但是到1970年代晚期,儿童入学率达到97.1%,小学升初中率超过90%,初中升高中或中专率也超过60%。

  那时不仅能吃饱饭,而且还能吃上玉米等主食。这要感谢大他们一轮的哥哥姐姐们上山下乡,开垦了不少良田,尤其是去东北的知青,把北大荒开垦成了北大仓,种上了高产玉米。玉米面粥,玉米窝窝头,中国人弄出了很多吃法。

  对于成长中的婴儿潮一代来说,记忆中的美味来自一种米黄色的糖纸,上面是红色的大字“高粱饴”,打开后是半透明的糯米纸,入口即化,吃糖的时候,大家都喜欢把软糖抻长,好像可以多吃几口似的。其实高粱饴也是玉米淀粉糖化制成的,和高粱没什么关系。

  还有一种宝塔糖,既是美味,又可驱虫,在那个缺少白糖的时代,这是孩子们的最爱。当然,宝塔糖盒子也是一种难得的家当,每家似乎都有一两个,用来装各种东西。

  那个时候,布料供应稍微多了起来,温饱之余,人们也想扮靓。逐步进入青春期的婴儿潮一代,他们盼望打扮得更漂亮,更能吸引异性。这样一个时间段,一种神奇的面料横空出世——

  这种面料便是涤纶,英文为dacron,从香港传进来,香港及广东人叫它“的确靓”,到了北方变成了“的确良”。这种面料不仅极耐磨损,而且色彩鲜艳,不需要熨烫,很容易晾干,因此成了当时精致生活的一种象征。

  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蒸蒸日上,60后也开始走上社会、施展抱负。

  他们不再上山下乡做知青,少部分考上大学,大部分在农村到城市的承包制、经济特区的建设中寻找自我的位置。饱暖已经不是问题,他们关心国家和社会、吃苦耐劳、不怕挫折、敢想敢干……

  1982年,韶关、肇庆、汕头等地近千名女孩子,被首家港商独资企业凯达玩具厂招到了蛇口,成为特区第一代“打工妹”。她们率先穿上牛仔裤、泡泡袖衬衣,成为深圳特区的靓丽风景线,引领当时中国的时尚潮流。这群60后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不然的话就要在家砍柴做农活,随便嫁个人,在农村耗一辈子。

  农村承包制改革释放了庞大剩余劳动力,一批又一批年轻的60后奔赴沿海特区,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当时还叫“商品经济”)的人口红利。这些60后也在经济特区的建设中分享到改革红利,多劳多得,实现自我的价值。

  80年代中期国门打开,怀着各种梦想和心愿的60后年轻人在大使馆门口排起通宵长队,只为了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1985年,21岁的马云第一次出国到了澳大利亚,在Newcastle呆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马云后来说,在Newcastle的这一个月完全改变了我和我的命运。

  那时物质生活已大为改善,精神生活也前所未有的丰富。收音机、录音机和电视机开始普及,港台、日本乃至西方的影视剧传入中国,掀起一波波的时尚浪潮。

  等到60后已经积累充分的社会经验时,中国又出现一次大变化——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不少在体制内的60后开始“下海”经商。2000年以来民营经济在法律和政策上得到支持,开始步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轨道。60后这时正当年,四十来岁,要阅历有阅历,要经验有经验,不少人在资金、社会资源上都有相当的积累,因此成为民营经济的生力军。到现在,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公司数……

  现在很多人只看到他们赶上创业致富的好时代,却很难来想象当时他们身负家庭的重担,顶着莫大的压力,闯进风险莫测的市场,摸爬滚打。

  现在这波60后开始退休了,正如他们出生时开创了最大一波出生潮,现在他们正开启史上最大一波退休潮。

  从2005年开始,国家退休金开始上涨,到2022年已经实现连续上涨18年。

  从2005年开始对退休人员养老金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开始每年上涨比例为10%,上涨与退休人员工龄(或缘费年限)挂钩、与基本养老金额挂钩、与年龄(高龄)挂钩、与艰苦特殊行业挂钩。近几年,国家降低了养老金上涨比例,2021年上涨比例为5%,去年上涨比例为4.5%。目前来看,养老金上着的幅度已经呈现下降趋势,结合目前经济下行的状况,60后的养老金应该是含金量较高的一批了。

  另外一个题外话,经济学家管清友转了一个“鬼故事”,说到2052年的时候,是956万的劳动人口,来养活2119万退休老人:

  因为有这样的预测,以后的年轻人可能越来越躺平,养老金池子的不平衡状态将会慢慢的提前。也就是说,不用到90后退休,未来70后80后退休时就可能面临养老的尴尬。当然,也许那时我们有机器人,有更先进的技术,不需要那么多人就可享受更好的服务。

  不管怎样,他们是幸运的一代——快速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受教育程度相比来说较高,收入和消费水平也较前代大幅度的提高;时代在给予他们机会的时候,他们也改变了时代。

  他们中间很多人思想观念更加开放,知识视野更加开阔,因此不满足于跳跳广场舞,钓钓鱼,打打麻将,而是希望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从老年大学、深度游学等等。

  这样的生活让不少年轻人羡慕不已。的确,一些年轻人辛辛苦苦打工,自己的工资还不如父母退休工资高,这让一些年轻人怀疑人生,怀疑奋斗的价值。还有一些年轻人干脆在家做起“全职儿女”……

  新的经济常态已经明确,银发浪潮已经到来,但是我们社会却还没准备好,尤其是年轻人还没想好怎么来面对现在退休的老人和未来要退休的自己。

  其实,“新老人”群体的涌现,看似我们要面对的难题,其实是全新的市场机会,从旅居养老、抱团养老都智慧养老,都是一片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