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订单大量转入中国纺织业爆单!警惕原料暴涨导致接单困难

  中国海关总署近日公布了2020年1~9月全国货物贸易数据。前三季度,纺织品服装出口整体实现较快增长,增速超过全国货物贸易。其中,9月服装出口持续增长。

  9月,纺织服装出口1967.9亿元,增长14.5%,其中纺织品出口912.3亿元,增长33.4%,服装出口1055.6亿元,增长2.1%。

  有行业观察人士就此分析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制造”的纺织服装、鞋靴等品类“替代性较弱”,所以其出口情况仍值得着重关注,业界对纺织服装出口的表现依然存在较好的预期。

  9月份以来,印度多家大型出口型纺织企业因疫情没办法保证正常交货,而欧美零售商为了确保感恩节、圣诞节销售季节供货不受冲击,将多个本来在印度生产的订单转移到中国生产,更有工厂的营业额暴涨5倍。

  据浙江绍兴、杭州、嘉兴部分纺纱企业反映,8月份后市场开始好转,9月及10月初销售顺畅,特别是近期销售火爆,供不应求。

  三、临近冬季,是纺织制造的传统旺季,今年冷冬的预测使的对冬装销售看好;同时“促进消费月”活动进一步释放了消费需求。

  四、开年以来,整个产业链的生产企业和中间商都在努力的消库存,基本上采用随用随买的策略,整个产业链缺货。

  从外部原因看,最近印度等国家的疫情迟迟得不到缓解,因此不少订单回流到国内,带来了纺织服装行业的订单回暖。

  综合以上因素,在产业链整体缺货的情况下,需求集中出现,造成短期的市场需求旺盛。

  面对印度纺织订单大量转入中国的情况,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疫情对供应端和需求端都造成严重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同步受阻,中国也经受了同样的考验。

  李兴乾指出,作为消费者,面对多样化市场供给,采购时都会货比三家,挑选质优价廉又可靠的商家和产品,国际贸易也是如此。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调整订单生产、国际采购商根据生产能力选择供应商,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中国也有一些行业和地方的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市场生产。

  李兴乾表示,中国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率先实现复工复产,有力保障了国际市场供给,支撑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顺畅运转。我们始终坚持与世界各国互利互惠合作,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将尽己所能为推动世界经济贸易早日重现繁荣作出更多贡献。

  “这些桌布之前都是在印度生产的,没想到ZARA会来,以前不敢想,从没见过这么多订单。”

  “作为一家以内贸为主的商家,上一次我们接触到印度的订单,还是四五年前的事了。”

  河北高阳荣天纺织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王欢表示,9月以来其外贸订单暴增,做工厂20年的他还没有遇到过这么火爆的行情。值得注意的是,其订单增长最多的是内贸批发平台1688,“1688上一个月,毛巾订单达到200万条,很多最后都到了印度。”

  9月以来,印度多家大型出口纺织企业因疫情无法保障正常交货,已有多个本来在印度生产的订单转移到中国生产,也有部分接单的工厂开始在中国直接采购。中国的纺织厂长们开始频频在内贸平台上接到多个来自印度的订单。

  浙江金华的家纺工厂横岗家纺更是在1688这一内贸批发平台上接到了国际大品牌ZARA的订单——几十万条桌布,这占到今年以来该公司总产量的60%,接单后其营业额比去年同期暴涨了5倍。

  “这些桌布之前都是在印度生产的,没想到ZARA会来,以前不敢想,从没见过这么多订单。”横岗家纺总经理舒介武说。

  上述家纺工厂负责人均表示,为保障完成印度订单,已新开了生产线,扩充两至数倍的员工,每天加班加点连夜生产。

  随着纺织服装行业整体回暖,市场需求趋于旺盛,棉花、涤纶、粘胶等原料大宗商品的价值均出现一波强劲走势。

  国内棉花现货3128B报价近15000元,棉价涨幅超1000元/吨,涤纶短纤价格涨幅大幅上升。

  粘胶短纤工厂价格坚挺,普遍高位成交,超签订单较多,下游拿货热情较高,纱线订单转好,对原料消耗较快,后市粘胶短纤价格预计仍有上升空间。中端粘胶短纤报价10000-10200元/吨、高端粘胶短纤报价10500-10600元/吨。

  受期货涨势影响,江浙涤纶短纤厂家报价再次普遍上涨,1.4D主流报价6000-6200元/吨左右,商谈区间5900-6100元/吨左右,实单商谈,厂家多数欠货,涤纶纱厂家高价跟进略显滞缓。

  尽管目前纺织行业出口表现极佳,但对于一些回流订单,纺织服装业内普遍判断是“应急订单”。

  “我认为此类订单更多还是应急之举。转移速度快,说明此类订单通货性质更强,买家更看重价格、加工速度等因素。”中信建投期货农产品团队纺织业研究员表示。

  其他多家企业负责人也表示,由于在劳动力成本上不占优势,这些订单很难在国内久留。

  纺织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于人工成本的敏感度非常高,近几年,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提升,不少品牌都将工厂搬迁至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一旦印度国内生产能力恢复,国内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优势降低,订单能否长期留在国内还需进一步观察。这些纺织品订单要想再转移回来没那么容易。

  有业界有经验的人指出,如果我国要想持续保持纺织服装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那么产业链升级成为最主要的方向。

  阶段性订单的激增,促使了节后市场开工率明显回升。据调研,目前江浙地区织机开机率在9成左右,其中喷水织机开机率在8-9成、经编开机率在9-10成、圆机开机率也上升至8成左右。

  随着原料、棉纱、坯布、面料等暴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严峻考验,8/9月份接到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订单因生产成本大幅度增长很可能没办法执行;另一方面一些外贸公司接到出口欧美、东盟等国家订单找不到供货商、生产厂商代加工,目前又出现“订单虽多,但能接下来的少”的情况。

  上海、杭州等地几家外贸公司反映,10月份进入羽绒服、中厚裤类产销旺季,但由于一些沿海地区羽绒服等生产厂商加价40%-50%,而且必须预付款甚至全款,贸易商很难找到“供货质量好,价格又便宜”的代加工企业。

  “有单很难发出去”的情况导致外贸企业非常被动,因为生产商报价天天上涨,很多外贸企业对报价偏低,利润不高的出口单大多采取放弃。

  一旦确定合同,就需要立马安排采购人员四处联系生产厂商,尽快尽明确的签订加工合同,也担心被别的企业“撬行”,或者碰到加工方单方面的提价要求。

  另外,由于担心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外向型贸易企业接单也趋于谨慎。原料、纱线、面料等报价暴涨对整个终端消费市场的影响正逐渐体现,很多人担心短暂的“蜜月”期后,形势或急转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