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绝大部分制造业已经置于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竞争能促进效率改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架构的改善。我国已有部分制造业呈现出上述趋势,效率水准不断提高,产品与技术迅速升级,生产向少数优势企业集中,国际竞争力显著地增强。然而,在另外一些制造业中,竞争的推动作用不是很大。这一些行业中长期存在着生产分散、重复建设、效益下降、企业大范围亏损甚至全行业亏损等现象,而且尚未看到明确的改善趋势。
棉纺织业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行业。它虽然是我国制造业中进入竞争状态最早、竞争程度最激烈的行业之一,也应该是效率改进最显著、产业组织架构最合理的行业之一。但是,这个行业却是我国制造业中持续亏损时间最长、效益最差、产业组织架构改善最不明显的行业之一。
施行改革开放以来,棉纺织行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从1978年到1981年3年间,纺织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是过去26年增速的近三倍。这一时期是棉纺织业体制转轨的开端。到1981年底,基本形成了供求关系影响产品价格的市场环境;但是依然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企业进入比较自由;不一样企业待遇不同的问题明显;产权结构仍然以国有为主等问题。
而进入90年代以后,棉纺织行业出现了相对份额下降,过度竞争,效益状况继续下滑,但生产能力仍在持续增长的情况。政府管理部门和研究者都提出,生产能力过大是棉纺织行业效益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所以压锭减产成为相关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并被看做是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
1997年11月3月,据新华社报道,在上海考察纺织行业时指出,要把亏损严重的纺织行业的压锭、减员、增效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解困的突破口。同年11月6日,中国纺织总会提出,必须在三年内淘汰一千万锭棉纺锭。
但是,国有棉纺织企业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棉纺织企业,面临着资产专用性强,存量调整困难,长期效益低下的局面,导致存在着现实的退出困难问题。企业压锭减产首先面临职工安置问题,处置不当,会影响社会安定。不过这样的一个问题,1997年初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国有企业职工再就业会议上就已经提到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在会上强调,解决国有企业困难要走减员增效、下岗分流、规范破产、鼓励兼并的路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优胜劣汰新机制。
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阵痛,但是收紧拳头,为的就是更有力地出击。压锭减产,下岗分流,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对于整个棉纺织行业来讲这是一次大调整,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历时三年,通过这种收缩产能式的调整,使整体行业在这之后获得了健康发展的蓬勃动力。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和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新闻跟帖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