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史事】兰溪南宋棉毯的隐秘

  南宋诗人艾可叔的《木棉》云“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说的是其时农家妇女夜间纺棉纱、弹棉花的情形。

  提到棉纺织技能,我们或许会想到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一书。书中记载,黄道婆于元初从海南带回棉纺织技能,并传播到江南区域。

  近来,“解码宋韵·两宋时期的婺州”学术研讨会在兰溪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寻这条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最完好的棉毯的隐秘。

  1966年8月,兰溪香溪镇密山村(原香溪公社密山大队)的一个农户,为制作新房上山挖砖石。不料,这一挖,竟发现一座古墓。翻开棺材后,一具女尸映入眼帘,面貌如生,穿着规整,胸口还挂着一个招文袋,身下垫着一张棉毯,毯上铺着钱币。

  其时,任岩山区文化站(驻香溪镇)负责人的徐庆浩把文物用纸包好,送到兰溪县文化馆,由文物组的同志接纳。文化馆文物组设在兰溪饭馆后边阐扬巷唐石泉公祠内(现已撤除),工作人员把棉毯晾在竹竿上,并奉告省博物馆。后来,这批文物保存于省博物馆。

  当年,专家们无法确认墓主名字及其身份。直到1971年,浙江省文物办理委员会的考古工作者周中夏、汪济英获悉此墓后赴兰溪查询,经过造访收集到很多的口头材料,并鄙人潘村找到《古溪潘氏宗谱》。宗谱所绘南宋潘慈明及其妻高氏合葬于密山的坟图,与出土石椁墓地址符合。结合墓中出土的告身残件记载了潘慈明的仕历及其妻子高氏,墓主人身份由此确认。

  《古溪潘氏宗谱》记载,潘慈明(1120—1190),兰溪女埠下潘人,宗族乃是宋代兰溪望族,绍兴二十三年(1153)进士,历官国子监主簿、秘书郎、荆湖南路转运使,赠特进荣禄大夫。潘慈明之妻高氏(1128—1209),明州鄞县人,高闶之女,相同为名门望族,且“高氏在宋世衣冠最盛”。

  整条棉毯长2.51米、宽1.16米,纯用棉花织成, 经纬条干一起,采用了双面拉毛工艺,细密、扎实、柔软。棉毯上用81枚开元通宝和北宋钱币排列成6个相互衔接的菱形图画。

  为什么是81枚?《古溪潘氏宗谱》中记载高氏逝世:“不幸以疾总算江宁官舍,春秋八十一载。”高氏享年81岁,刚好与棉毯上的81枚钱币符合。

  “密山棉毯以什物有力证明了南宋时期的江南区域,现已比较遍及地运用棉织品,也能够推断出婺州(金华)一带特别是兰溪已有兴隆的纺织业,改写了元代黄道婆带回棉纺织技能的前史。”兰溪市博物馆馆长郑建明说。

  时隔56年,本年1月,密山棉毯回到兰溪,在兰溪市博物馆展出。关于密山棉毯是由外地输入仍是本地出产的问题,参观者讨论颇多。

  上世纪70年代,周中夏以笔名钟遐宣布《从兰溪出土的棉毯谈到我国南边棉纺织的前史》。他在文中给出了两种或许:一在浙江,一在湖南。

  说是湖南输入,是因为潘慈明曾任荆湖南路转运使,荆湖南路地址的区域适当于今湖南南部和广西东部,这一带有悠长的植棉前史。所以,有很大的或许是潘慈明从荆湖南路带回来的。

  说是本地出产,是因为宋代有两个人都说“木棉江南多有之”。一是南宋初年的史炤,另一个是宋末的胡三省。结合两人的作品,钟遐以为,浙江各地至少在宋末元初栽培棉花已适当遍及。元世祖一致江南就在浙东、江东等地树立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也证明宋时浙江棉花的出产已具有适当规划,不然元初不或许在浙江设置木棉提举司,很多征输棉布。其时,兰溪是钱塘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经仙霞关与老产棉区福建相通。因而,棉花传入兰溪较早和出土的棉毯产于当地,并非没有或许。

  “别的一位学者的发现,能够推出密山棉毯所用棉花很或许便是兰溪本地栽培的。”郑建明介绍。

  我国纺织界闻名学者杨汝楫在《宋代棉毯的剖析》一文中记载,1978年11月9日,他与浙江省博物馆王明达、上海纺织工学院黄国梁等人,到密山棉毯出土地址拜访其时的开掘者。听说,其时出土的棉织品还有“浴巾条”一条或数条,宽约一尺,长五六尺。棺内还垫有厚三四寸的一层棉花,已去籽但未弹松。仅仅,我们都未见到什物。

  我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要点科研基地主任、研讨馆员周旸也倾向于密山棉毯是兰溪本地出产这一说法。她对它有着很高点评:出道即巅峰。

  “高氏是名门望族的我们闺秀,对自己贴身的服装和家纺会有要求,这条棉毯不是寻常人家能用的,能够说是其时的高端定制。”周旸表明,密山棉毯所用的纤维是亚洲棉,又叫中棉,多称为木棉。

  1.16米的宽幅,证明宋代已有阔幅重型纺织机用于一般棉织物的出产;棉毯长2.51米,至少需求两人一起编织,左右轮番投梭,其间一人还要统筹打纬运动,足以证明宋代纺织手工艺的兴隆;棉毯双面起绒,绒头扎实饱满,起绒办法特别。

  丰盛的绒毛怎样来的?周旸介绍,应该是将织成的棉毯平铺,再用刷子来起绒,从而到达疏松柔软的作用。

  高氏墓内值得研讨和重视的,除了棉毯,还有丝绸制品。在汪济英看来,这些是了解其时婺州丝织业出产和服饰的重要什物。其间,较完好的有单衣和夹衣各一件,裤子4条。

  宋代婺州区域的丝织业兴隆。据朱熹所记,其时唐仲友在婺州开设规划颇大的采帛铺,一次就能卖出暗花罗、瓜子春罗等丝织品三四百匹。其所运营的作坊,除了能机织外,还兼营印花和染色,“染造真紫色帛等物,动至数千匹”。欧阳修也曾用“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来描述丝织业繁荣景象。到了明代,婺州官方设有金华纺织局。

  兰溪时属婺州,地处钱塘江中上游,也是通江达海之地。明万历《兰溪县志》:“远而业商者或广、或闽、或川、或两京、或沛、或苏杭,舟载比比也。”由此可见,兰溪商埠兴隆。

  “明清时期,兰溪的棉纺织业已非常兴隆,纺纱、织布、印染等部分已进入专业化分工阶段。”郑建明介绍。民国五年(1916),兰溪新发源袜厂敞开机械针织业之路。尔后,相继有福隆、华美华、德昌泰、恒泰、万祥、大华等百货商店,实施前店后坊,出产和出售粗线年,兰溪已有棉纺、针织厂33家,工人500余人。

  在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曾出土3块布,分别为“婺州信安县租布”“婺州兰溪县庸调布”和“婺州兰溪县脚布”。

  布上的题识适当于交税证明。例如“婺州兰溪县庸调布”上的题识是:婺州兰溪县瑞山乡从善里姚君才庸调布一端,绚,神龙二年八月□日绪。

  兰溪县从唐咸亨五年(674)树立,至今已有1300多年,而 “兰溪”之名一向未变。

  周旸解说,租庸调是唐代实施的赋税准则,以征收谷物、布疋或许为政府服劳役为主。当然,也能够用布、绢等来代役。“姚君才庸调布一端”意思是,男人姚君才交纳的税布一端。唐代税布的最小计量单位是端,一端即半匹。“绚”是验收人的签名。(租是田租,每年要交纳必定量的米;庸指力役,每年要服必定期限的劳役;调是户调,每年要交必定量的绢、棉、麻等)

  兰溪市文史与文献研讨会会员张晓敏介绍,唐代婺州区域苎麻栽培已比较遍及,用苎麻纤维织成的布叫“纻布”,俗称“麻布”,是婺州区域首要出产之一。“历经千山万壑,前往悠远的新疆,在墓中熟睡1000多年后,以‘不腐之身’重见天日,可谓非同小可。这3块纻布为金华甚至国内的唐史研讨,供给了重要的什物根据,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