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于石器时代在唐宋“百家齐放”细数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是纺织技术的发源地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诞生了“麻”和“丝绸”这两种服装材料用于制作日常的服饰,并根据材料的珍贵程度上很大方面体现了阶级的划分,可以说纺织材料和纺织技术的慢慢的提升是与我们的祖国的文明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相连的。

  虽然石器时代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原始跟野蛮,但毋庸置疑,这一时期的人们慢慢的开始关注衣服对生存的意义了。

  从流传至今的一些壁画中显而易见,这一时期的“衣服”走的是简单粗暴路线——衣服材质完全取决于氏族部落能打到什么野兽、采到什么植物;从某一些程度来说,这一时期的衣服虽然没什么挑剔和创新的空间,但经过简单加工的衣服的确已经足够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考古学者曾在山西大同许家窑的原始社会遗址中(距今大约十万年)发现了数百颗当时用以狩猎的石球,而我们要注意的是与石球同时存在的藤网。

  原始社会的先民就发现,如果借力就能使石球投掷的更远,虽然那时候的人们不懂其中的力学原理,但也从经验中知晓了这点。将藤蔓绑缚到石球之上,能将石球甩出更远的地方,提高狩猎效率。

  而为了让藤蔓把石球绑的不会脱落,就出现了类似网兜的藤蔓编织物,网兜是编织的前身,这种网兜就是纺织最早的雏形。

  除了利用天然材料来简单编织外,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改良着生产工具的人们还学会了对材料来“粗加工”,以此让编织的网兜和绳子更加坚固,更能满足生活跟狩猎需要。

  在距今五万年的山顶洞人遗址中,考古学者发现了骨针和动物肠子制作的线年的河姆渡遗址中,考古人员又发现了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用植物纤维制作的绳子。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已经熟练掌握了揉搓技术,知道怎么样让编织技艺更上一层楼。

  从网兜的发明就显而易见,原始人慢慢的开始运用经纬编织了;尽管当时的人们还未将这项技术应用到衣服制作上,但随着骨针、肠线的出现和揉搓技术的成熟,原始社会的人已经对纺织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而这些历史事实无不说明我们若是将原始社会的中国纺织等同于兽皮是一种浅陋的看法。

  当人类告别茹毛饮血,开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观念,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了。

  由于人们对衣服的功能性和观赏性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所以当时的纺织业也在环境的影响下实现了生产模式的转变。

  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纺织技术的发展大多数表现在材料选择、染色技术发展和纺织工具改进几个方面。

  1、从纺织材料方面看,周朝时期中国的纺织材料其实已经在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了,而其中比较有必要注意一下的纺织材料就包括了蚕丝和苎麻这两种制衣必需品。

  众所周知,丝绸文明起始于嫘祖养蚕缫丝;到了周朝,养蚕技术更是已经相当成熟。在《诗经》中还有此类记载:

  毕竟丝绸制品价格昂贵、数量稀少,是贵族有能力穿着的面料,而苎麻面料价格实惠公道,更适用于各个阶层。

  尤其是考虑到苎麻对的生存条件的要求并不苛刻,很容易栽培,并且苎麻织出来的衣服轻薄舒适,也能满足普通人对衣物舒适性的要求。

  2、从染色工艺的兴起和改良来看,商周时期的人们已经对衣物之美有了一定追求。由于衣饰的美,包括形制、颜色和花纹等几个维度,而颜色无疑是其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所以周人们就开始研究起衣物染色技术了。

  周朝的染色技术已趋于成熟,而一种被称作“七入”的染色技法,更是在当时大为流行;所谓“一入谓之縓,一入谓之縓……七入谓之缁。”

  “七入”中的每一入都代表一种不同的颜色,比如縓指的是红色;由此看来,周人在衣物颜色选择上的空间还是相当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周代染色技术所采用的的颜色一般都是植物颜色,而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来看,此时慢慢的开始运用朱砂等矿物颜料染色了。

  3、从纺织技术发展的层面来看,“专业工具”的诞生让纺织变得更容易了。从商周到春秋战国,纺织工具也有了明显发展。商代的腰机简单易操作,需要纺织者坐在地上纺织,其缺点在于对纺织者的负担很大,而且腰机的纺织效率也比较低。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脚踏纺织机的出现无疑使纺织的效率提升,而且由于纺织方式的创新,纺织出的花纹也更加的丰富多彩,与染色技术结合应用,使此时的衣服华丽程度大幅度提升。从湖北云梦县出土的彩色男女木俑的服饰上,就能看到边缘镶有彩帛的“流行服饰”——深衣。

  如果要谈中国纺织史,必然要谈到汉代,汉代的时候,中国纺织水平发展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度。

  要知道,汉代之前纺织品的价格可是相当昂贵的;因为工艺复杂,原材料紧张,一些做工精细、材质上乘的丝绸制品还可以直接当成钱财使用;直到纺车发明之后,纺织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才让形势发生了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纺织机器的功能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斜织机、罗织机等“专项产品”相继被发明,所以汉代织品在花纹和质量上达到的高度也是前朝不能够比拟的。

  汉代的纺织品种类与数量都非常的多,绢、纱、绮、罗、锦等在汉代都有所发展;而流传至今的汉纱和汉锦更是以极致精湛的工艺震惊了后世。

  湖南长沙马王堆曾经出土的素纱蝉衣,是汉代轻纱服饰的典范。这件素纱蝉衣仅49克重,此等纺织品放在今天都让人震撼。

  宋代大诗人陆游的诗最能形容这件纱衣,他在《老学庵笔记》做出了非常真切的比喻:

  汉纱的制作水平已经如此之高,但最能代表汉代纺织水平的纺织品却是锦而不是纱,如果说纱是缥缈的天上神仙,那么锦就是华丽的人间富贵。

  “员峤山有冰蚕,霜覆之,然後成茧。其色五采,後代效之,染五色丝,织以为锦。”

  锦采用的纺织方式是平纹重经组织,是用各种色彩的丝线纺织而成,十分华丽,一般都是贵族或者富豪才穿得起。说来还有因锦而得名的地方,《广舆记》记载:

  “成都府城南有锦江,一名汶江,织锦濯此则鲜丽,其地曰锦里,其城曰锦官城。”

  必须承认,当纺织机、丝绸以及汉朝的对外经济政策三种因素汇聚的时候,中国的纺织品也获得了走出国门的机会。

  建元三年,伴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和汉武帝对外贸易的支持,丝绸成为了中国对外交易的重要物品。而当丝绸在西域诸国流行开来,外邦贵族被丝绸的魅力所折服了,“丝绸之路”与中国丝织品也真正成为了汉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一部分。

  虽然纺织技术在汉代已经走向成熟,纺织工艺和织品种类等也已趋于完备,但后世的纺织业发展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在唐朝,丝绸生产达到了高峰。丝绸不再是贵族和统治阶层的象征,也成为了普通百姓的衣物之一。唐朝的丝绸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丝绸之路的繁荣逐步推动了丝绸产业的发展。唐朝重视工匠的培养和技艺的传承,纺织工艺、染色技术和纺织机械仿棉一直在改进和创新。

  宋朝是中国丝绸贸易的鼎盛时期。宋朝兴起了大规模的织造工坊和手工作坊。工匠们组织起来,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提高产量和质量。许多城市如汴京(今河南开封)和临安(今浙江杭州)成为了纺织业的中心,形成了繁荣的丝绸生产和销售网络。宋朝工匠改进了纺纱机械,使用了更高效的纺车和飞梭。宋朝也见证了棉麻纺织业的发展。棉花的种植技术进一步改善,棉织品慢慢的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麻织品如亚麻布也得到推广和使用,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明朝时期,棉花的种植和棉纺织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棉纺织品成为人类的主要服饰之一。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特别发达,形成了繁荣的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产业链。明朝通过与外国商人的交流和学习,吸收了外来的纺织印染技术,特别是木版水印和蓝色印花技术。这些技术的引进扩大了纺织品的样式和款式,提升了纺织品的艺术价值。明代纹样图案的风格及其造型在中国图案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出现了几何形和自然形的纹样,以及接近自然形的装饰性纹样,形成了我国古典图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清朝时期,纺织业成为中国的重要产业之一。清朝政府鼓励纺织业的发展,并推动丝绸和棉纱的生产。此外,西方近代纺织机械技术也开始传入中国。丝绸和棉纺织品成为了清朝的重要出口商品。

  近代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40年战争后,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国际贸易体系,进口的纺织品冲击了中国传统纺织业,推动了中国纺织业的现代化发展。

  20世纪初期,中国纺织业开始迎来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时代。1914年,上海成立了第一家机织厂,标志着中国机械纺织业的开始。1927年,南京市成立了国营南京纺织机械厂,开始生产国产织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纺织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有化和集体化改造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大批工业公司成立,纺织业的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

  进入20世纪,中国纺织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转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的纺织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成为全世界纺织品出口的巨头。中国的纺织品以其优质和竞争力,走向了全球市场,受到了国际客户的认可。然而,这一转变并非一帆风顺,纺织业也面临着环保、劳动力成本等诸多挑战。

  如今,中国纺织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全球对绿色环保的追求日益高涨,中国纺织业也在不断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推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绿色纺织等方面,中国纺织业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也让我们深思: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绿色可持续将是中国纺织业的必由之路,这也是引领全球纺织业持续繁荣的关键所在。

  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历史悠远长久、技术非常精湛,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现代,中国纺织业慢慢的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之一,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环境污染、人力成本上升等。因此,中国纺织业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不停地改进革新,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