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特辑藏在博物馆里的“劳作文物”

  虎形灶(春秋),藏于山西博物院,一组7件,由灶体、釜、甑,以及四节烟筒组成。虎形灶能够拆开和拼装,便于行军作战或游猎运用,为我国初次发现。灶内有许多用于搪灶挂泥的小凸齿,既确保炉膛热量会集,又能避免烫坏人体。此法沿用至今,多用于传统取暖炉。

  骨针(仰韶文明时期),藏于山西博物院,骨针外表磨制非常润滑,尾部有显着穿孔。骨针是古人运用的较为原始的缝纫东西,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渐渐的呈现,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遍及的运用,直到战国秦汉时期铁针呈现并广泛运用后才被替代。

  纺轮 (新石器时代),藏于山西博物院,纺轮呈扁圆形,中心有孔,它的呈现,标明纺织物替代了兽皮、树皮,原始纺织业渐渐地发展起来。纺轮和锤杆组合,运用纺轮的旋转纺织物的纤维扭成一股,再用相同的办法将细丝拉紧纺成更健壮的线。它改变了原始的手艺纺线方法,使纺线功率进步。

  三棱大尖状器(旧石器时代),藏于山西博物院,质料为石英岩(或二长斑岩),顶级为运用部分,呈三棱形,三面,三缘,有很明晰的人工冲击痕迹,一般用于发掘根茎类植物。西侯度遗址距今约 200万年,此时期的人类主要用打制石器作为生产东西,以收集、渔猎为生产生活方法,群居而生。

  骨尺(东汉),藏于山西博物院,汉代出土的骨尺数量很多,但大多残缺不全,这件骨尺保存无缺,正反面刻有相同的水波纹与菱格纹,一端有圆穿,两边均刻有刻度。长 23.8 厘米,相当于一尺合今市尺 0.684 尺。

  虎形器外范 (春秋),藏于山西博物院,侯马市作坊遗址以铸铜遗址最重要,出土陶范 10万多块,器类涵盖了已知东周时期晋式铜器的大多数,不少流散的晋式铜器也得以承认。侯马陶范是晋式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青铜文明中占有重要位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